我們的寶島台灣,擁有特殊地理條件及氣候,造就出適合種植茶樹環境,加上精闢的製茶技術,國際上有「台灣茶,世界香」之美名,良好的品質及風味,使得台灣茶可得以高端精品之姿,踏向國際茶業市場。然而隨著品茶風氣逐年增加,台灣精品茶供給量已滿足不了全球市場的需求,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東南亞等國家如越南、印尼、泰國及中國大陸等地,經引進相同品種、製造機具及技術,漸漸地在仿製生產「台式烏龍茶」,品種或外觀上也不易與國產高山茶觀察出差異。民國111年10月,就有台灣茶行業者欲利用大陸茶葉包裝成國產茶,自大陸收購金萱、烏龍、鐵觀音等茶種茶葉,經越南洗產地後再進口到台灣,被當時高雄橋頭地檢署查獲走私茶葉多達107噸,包裝變更產地為台灣,以每台斤1600元賣給民眾,獲取暴利,因此給予起訴 處分,並追回犯罪所得1,000萬元。類似案件層出不窮,政府為了維護國產茶葉的品質及遏止境外茶混充茶業者標示不實,持續推動MIT競爭力,行政院所屬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開發「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可有效鑑定分辨境外茶與國產茶,並於110年11月5日經食藥署公開為建議檢驗 方法,目前適用茶種為青心烏龍、台茶12號(金萱)及四季春為主等小葉種品種製成半球形或球形之烏龍茶(檢測流程見圖1),且後續將應用於食安辦稽查專案計畫及農糧署比賽茶產地抽驗檢驗事宜。
茶樹葉片中含有各種微量元素,其元素分布可反映出當地環境中之背景資料,本方法檢測原理係利用感應耦合電漿光譜儀及質譜儀(ICP-OES、ICP-MS)進行微量元素檢測,分析茶葉中的14種天然元素中鋰(Li)、釩(V)、鉻(Cr)、鎳(Ni)、銅(Cu)、鋅(Zn)、銣(Rb)、鍶(Sr)、鎘(Cd)、 銫(Cs)、鋇(Ba)、鑭(La)、鈰(Ce)及鉛(Pb)等後進行差異化元素分布比對,並將檢測資料帶入已建立之資料庫中進行研判。本方法之資料庫對於判定結果尤為重要,因此茶改場為建立資料庫,收集烏龍茶主要產製約500個以上可確認地區(包括台灣、越南、印尼、泰國及中國大陸等5個產地)之茶樣進行 多重元素分析,元素分析資料以逐步判別法篩選出判別參數,最後建立可鑑別烏龍茶5種產地之線性判別函數,開發結果顯示其回代符合率達94.76%,可見這些參數對於烏龍茶產地之判別效果良好(茶產地判別流程見圖2)。然而茶改場目前檢測技術上僅針對青心烏龍、臺茶12號(金萱)及四季春為主等小葉種品種製成半球形或球形之烏龍茶進行判別,因此當茶種不確定為青心烏龍、臺茶12號(金萱)及四季春時,可先以感官品評判斷茶葉之品質、品種、採摘方式及是否有併堆(混合)等情形,若仍有疑慮可再搭配茶葉品種DNA分子鑑定技術確認,避免形成誤判之情形,不過仍期盼未來技術上能開發更多茶種的鑑定方法,將監測範圍再擴大,以協助更多有需要的業者。
為有效保障消費者的購買權益並保護國產茶葉之產業,政府於民國112年1月1日起規範國產茶葉之農產品經營者應於流通、販賣前,需依「溯源農糧產品溯源資訊項目及標示方式」之規定登錄溯源資訊及進行標示,以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財團法人台灣商品檢測驗證中心目前已取得行政院所屬農業部茶及飲料物改良場之「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技術轉移,可協助國產茶業者遵循此新規範,盼以幫助台灣茶產業業者強化品牌價值,並削弱非法業者標示不實及混充之現象。
圖1:茶葉中多重元素分析流程(資料來源:茶改場)
圖2:茶產地之判別流程(資料來源:茶改場)
歡迎有需要之業者來電洽詢食品安全暨藥粧分析實驗室。
💁♀️徐春琳 小姐
☎️(03)328-0026 分機688
💁♂️黃啓程 先生
☎️(03)328-0026 分機689
💁♂️林愷翔 先生
☎️(03)328-0026 分機734